查看原文
其他

高端智库咨政建言故事①丨欠发达地区儿童发展的中国故事

段树军王彩娜童彤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2-25



视频拍摄、剪辑/蒋帅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段树军  王彩娜  童彤


 

  “中国推动改革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试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介绍,本世纪初,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研中心”)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建议成为国家政策目标。“全面小康就是要全面进步、全民共享。作为国研中心发起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基金会有义务对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们长期从事农村儿童发展社会实验与政策倡导的初衷。”卢迈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讲述了基金会开展农村儿童发展项目的艰辛玉成之路。

  

践行“国之大者”

  

  故事要从一个烧土豆说起。

  

  烧土豆,是贵州省毕节市大银镇石营小学现任校长晋崇荣对于自己读书期间学校午饭的唯一印象。晋崇荣回忆,30多年前的时候上学路还不好走,要起早贪黑,经常连续14个小时都吃不上饭,中午唯一的食物就是书包里放着的生土豆。

  

  午饭前,孩子们从书包里拿出土豆,丢进用石头砌成的炉子里,再回到教室上课,任由土豆静静地躺在炉火中。中午下课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挖出炭灰中烧黑了的土豆,剥开就啃。

  

  对于晋崇荣以及许多与他同龄的农村孩子来说,童年记忆中的求知总和“求食”的渴望联系在一起。通过调研,基金会注意到了农村孩子在学校“吃饭难”的问题,决心尽己所能,为孩子们做些事。

  

  2007年,基金会在广西都安县和河北崇礼县开展了“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儿童营养”的试点项目,为2000名学生供应午餐。该试验结果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餐计划”)正式实施。十余年间,营养餐计划消除了4000万农村义务教育生源的饥饿感,成为名副其实的“拉平起跑线”和“撑起农村少年脊梁”的重要民生工程。

  

  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问题后,基金会将视野放到了儿童早期的营养和教育上。2009年9月开始,基金会先后在青海省乐都县和云南省寻甸县开展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试点,对孕妇及6-24个月龄婴幼儿实施营养干预,为3-5岁幼儿建立山村幼儿园,提供早期教育支持。2012年,国家启动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试点地区6-24个月龄婴幼儿提供每人每天价值为1元的营养包。2019年,该项目实现贫困地区全覆盖。


大银镇石营村幼儿园营养午餐开餐,幼儿排队取餐。

  

  一步一个脚印,基金会践行着对农村儿童营养和教育的关注。2013年,基金会提出政策建议:设立“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作为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一项战略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发展,在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卢迈表示,《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制定后,贫困地区儿童发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毕节试验区建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重要指示,基金会与贵州省共同推进了毕节试验区‘农村儿童发展综合示范区’项目的建设。”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晋告诉本报记者,2021年9月,基金会与毕节市签署合作协议,毕节试验区“农村儿童发展综合示范区”项目正式落地。示范区项目以儿童营养、教育和关爱保护为重点,旨在为0-18岁儿童提供全程关怀和支持。

  

  长期关注农村儿童发展,是因为基金会看到了其背后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难点。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只有对贫困家庭婴幼儿的营养和教育实行干预,保证他们健康成长,才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卢迈说。

  

营养餐撑起农村少年脊梁


  2022年过半,基金会一行36人在贵州省毕节市8个县(区)15个乡镇与毕节当地政府、卫健系统、测评团队共计200余人一道,开启了“毕节农村儿童发展综合示范区”基线调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随队进行了采访。

  

  “基线调查旨在了解项目儿童在干预前的整体发展水平,充分获取当地儿童发展一手数据,是后续推行政策干预的基础。”带队的方晋表示,对偏远脱贫地区儿童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是基金会儿童发展项目循证研究的传统。

  

  以“社会实验+政策倡导”的方式推动政策落地的传统,始于十几年前基金会对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营养午餐政策的推动。今天,该政策已经实行十余年。在石营小学,记者见证了受惠于该政策的新一代农村孩子们。

  

  中午12点是石营小学的午饭开餐时间,各年级的“打饭员”们排着队在食堂领餐。当天午餐是“三菜一汤”:土豆烧肉、竹笋炒肉丝、素炒西葫芦和海带汤,主食是米饭。


毕节市大银镇石营小学营养午餐开餐,小学生抬着饭菜穿过操场走向教室。

  

  三年级的苏瑶瑶和徐小丽是这个月的班级“打饭员”。“我最爱吃土豆烧肉,能吃满满一碗饭,我们班很多男生都得吃两碗。”苏瑶瑶一边和记者说着,一边和徐小丽抬着饭菜穿过操场赶往教室。

  

  “对于忙碌一上午学业的孩子们而言,没有什么能比尽快吃上香喷喷的午饭更积极的了。”晋崇荣说。

  

  30多年后,那个经历了“烧土豆”阶段的小男孩晋崇荣长大了。2017年,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石营小学当校长。

  

  “现在的小孩因挨饿得胃病的少了,个子比以前也普遍更高了。孩子们连寒暑假都惦记着能快开学吃上香喷喷的营养餐。”谈话间,饭菜的香气开始弥漫开来,混合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寂静了一上午的校园顿时热闹起来。大快朵颐后,孩子们开始在操场释放那份属于少年的青春活力。

  

  “营养午餐除了让孩子们吃好、保证营养之外,也让校园一改以往的‘死气沉沉’。”此情此景让晋崇荣备感欣慰。

  

  晋崇荣说,自己的工作就是要保证营养餐更好地实施。“我必须得为孩子们站好营养午餐的守卫岗,不仅要当好出纳,更要当好会计和审计,确保国家给每个孩子的5元营养餐补助,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营养餐计划带来的效果,除了如晋崇荣所言“肉眼可见的身高增长”,更有着科学的数据支撑。

  

  2021年底,由教育部会同基金会联合对营养餐计划实施完成的评估报告显示,监测的71个脱贫县的227万学生,15岁男生平均身高2012年是155.8厘米,2020年则是166.1厘米,高了10.3厘米;与此同时,15岁女生也增高了约8厘米。

  

  现在,基金会的“阳光校餐数据平台”每天实时对13个省区100个县的9200余所学校的营养校餐进行监测。当天各学校营养餐投入料、菜品的数据和照片要上传到平台,通过互联网接受全社会监督。

  

  “几厘米的身高增长,表明国家每年二三百亿元营养餐财政支出是值得的。”卢迈说。他骄傲地将这些孩子们称为“没有饥饿感的新一代”。

  

用教育夯实山村孩子的公平起点


  

  细细簌簌的细雨已下了一整天,大银镇木瓦村包包寨地处山区,下雨使山路越发湿滑。“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项目育婴辅导员朱玉米深一脚浅一脚走得很吃力。她艰难地爬上最后一个陡坡,敲开了周蓉蓉家的门。

  

  朱玉米当天的计划是对22个月的孩子蓉蓉进行第64次家访,按照课程安排,这次家访的任务是教孩子学习八音琴,识别出不同的颜色并敲击出相应的音符。

  

  蓉蓉的爸爸周华告诉记者,出生6个月后,蓉蓉就开始在家中接受免费的入户早教培养。爸爸最直观的感受是,相比哥哥和姐姐,接受育婴辅导的蓉蓉明显自信和开朗了许多。此外,当地苗族小孩在未入学前和家人沟通主要使用苗语,但通过早教,现在蓉蓉已经能听得懂汉语,也慢慢学会说几句汉语了。


“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项目育婴辅导员朱玉米在大银镇木瓦村包包寨进行入户早教。 


  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小时的早教辅导,在不少山村家庭里种下了改变的种子。在木瓦村上木瓦组留守儿童游丽颖的家中,育婴辅导员李琼用矿泉水瓶改造的保龄球与34个月大的小丽颖互动。每次早教,李琼都要求小丽颖的奶奶一起参与,通过对养育人的耐心干预,奶奶说自己也渐渐学会了如何与孩子互动:“以前,我以为养孩子就是让她吃饱穿暖就行,是李老师教给了我很多科学的养育方法。”

  

  2017年,基金会在大银镇开展“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项目试点,并在当地招聘育婴辅导员。待业在家的王萍经过面试和培训,成了最早一批加入“慧育中国”项目的育婴辅导员。5年来,她每周都会前往10余名6-36个月婴幼儿的家庭开展入户早教服务,利用积木、拼图、绘本等教具启蒙提升幼儿语言、社交及运动能力,逐步改变山区家庭的养育观念。王萍说,“慧育中国”项目在为山区儿童提供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为她们这些当地女性创造了就业机会。

  

  截至2021年底,“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项目覆盖10省份12县,累计近19000名儿童和38000名看护人受益。

  

  在石营村幼儿园--阳光童趣园,三三两两的孩子围坐在一起,或搭积木、或读绘本、或做手工。晋崇荣告诉记者,阳光童趣园是在基金会与西部阳光基金会合作下建成的,“增加了60个学位,石营村孩子的入园年龄也由6岁降至4岁。”


石营村幼儿园——阳光童趣园,三三两两的孩子围坐在一起,或搭积木、或读绘本、或做手工。 


  基金会项目副主任张晓珊介绍,“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是基金会通过同地方政府合作,统筹利用闲置校舍、村委会空置办公室等已有场地资源,在村一级建立小规模园所,让欠发达农村地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目前,七星关区已投入506万元用于山村幼儿园改建,增加了山村幼儿园9所、公办学位270个。”毕节市教育局副局长吴明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截至2021年12月,基金会“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项目已覆盖12个省区市的32个县(市、区),累计超过30万名儿童受益。基金会追踪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2009年以来在村里接受过三年学前教育的8500名儿童发现,其中约65%的儿童成绩稳定排位于全县同龄儿童的前40%。

  

  在毕节市财贸学校,二年级学生苗族姑娘杨玥飞向记者现场展示了她的苗绣。受益于“赢未来:职业教育提升计划”,杨玥飞在校园里创办了少数民族文化社团,传承与弘扬苗绣文化。“赢未来:职业教育提升计划”是基金会2016年9月启动的聚焦德育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试点项目,毕节市财贸学校是试点职校之一。

  

  在毕节市财贸学校教务科科长杜玥看来,职校的生源相对来说较为弱势,因此职校要将育人置于首位,让孩子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重建自信。如今的杨玥飞,早已没有了入学时因中考成绩不足300分而产生的自卑,憧憬着毕业后以直播带货的方式将民族的指尖技艺转化为家乡人的美好生活。

  

  “这次调查发现,农村孩子的养育环境得到了改善,让农村孩子拥有了更公平的起点。”方晋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把欠发达地区儿童培养成国家合格的建设者,需要从孕期开始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全程关怀。”卢迈说,未来,希望毕节示范区的经验向相应政策转化,惠及更多的欠发达地区儿童。

  

  “毕节示范区的干预项目以基金会多年来总结的成熟经验为依托,针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中存在的短板进行拾遗补缺,为乡村振兴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晋表示,基金会将不忘初心,坚守基金会的宗旨,真正践行“国之大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郭丝露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摄影/段树军  王彩娜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内地资本市场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越来越大

●热点丨如何界定新就业形态“工伤”

●解读丨以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区域发展引擎

●智库丨扎实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高质量供给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